作者:公子大白0m0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37775/answer/1253335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个是庄小威。

她距离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非常近。

左数第二个前言2014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三个欧美的老爷们。但是,这里面好像忘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刚刚四十多的人,是个美籍华人,是个女人。庄小威出生在江苏。但是她没有这个地方女性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温婉,取而代之的是花木兰一样的豪爽和英气。书桌边,父亲正在教一个小男孩物理。父亲问:“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这个水杯受了多少力?”这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物理问题。“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还有个支持力。”男孩说。“你还能不能想出来其他的力?”父亲问。“没错啊,就这两个力,一平衡它就不动了。”男孩答。一旁的妹妹在玩,没仔细地听,却插了一句嘴:“空气对水杯还有个作用力。”父亲大喜,道:“这孩子尚未上学,竟有几分学物理的天分。”其实,长大后小女孩已不记得当时她是否真的知道空气是什么,只是因为父亲是空气动力学教授,猜到提出的问题肯定跟空气有关,于是就这么作答。这位小女孩就是庄小威,日后她不仅踏进了物理学的殿堂,而且成长为美国科学院现在最年轻的院士。

一、 庄家有女初长成

庄小威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家庭。她的父亲庄礼贤和母亲朱仁芝都是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科学院的教授,父亲是教空气动力学的,曾经写过一本经典的《流体力学》在国内流传。小时候庄小威住在江苏如皋的爷爷奶奶家,没上过幼儿园,自然也就没有幼儿园毕业证。5岁她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认字什么的都是爸妈在工作之余随便教的。到了年纪,就上了中科大附小二年级。从小啊庄小威就展现了学霸潜质,5岁开始就自己学做菜,自己打扫卫生。我想想我五岁的时候在干啥……好像还在幼儿园里哭鼻子因为拉裤子了……然后就是一帆风顺了,初中开始她就上的中科大少年班预备班,从合肥到北京再到苏州,小威一路过关斩将高考600多分就进了少年班。那时候的中科大校长是朱清时,他今年快70了还记得这个小姑娘。刚进中科大的时候,小威还是一头短发(当然现在也是短发……),但是她却有两个超人的本领。一个本领是怎么看书眼睛都是1.5,一个本领是可以一边听评书一边写原子物理作业。你上学的时候干过听歌写作业的事吗?反正我是不行。小威和我一样,痛恨死记硬背。还记得我高中会考的时候为了背历史一整天不停背把自己都背晕菜了,吃晚饭的时候跟喝醉酒了似的。她打小便被物理学的严谨推理之美所吸引,我也是打小便被生物学的生龙活虎所吸引~~小威在中科大人称学霸威,因为她几乎所有知识都能随口道来,一不小心就把四大力学考了个满分。这个纪录至今没人能打破。四大力学是啥?《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估计学物理的都知道。但是么……呵呵。之后又是一路顺风顺水,学霸的科研路怎么会不顺?庄小威可是从小立志就要成为科学家的人啊!中科大毕业就到了加州伯克利分校,杨振宁建议她学实验物理,因为杨振宁自己是搞理论物理的,自己提出的理论还要靠别人验证这个感觉肯定不太好。所以小威就选择了实验物理,很快就喜欢上了光学。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庄小威。她一不小心又拿到了伯克利分校的博士,这时候,就该考虑找工作的事了。

朱棣文朱棣文

二、学霸也有伤心事

学霸嘛,也不是一直都能顺风顺水一往无前。毕竟学霸也是人。小威博士毕业的时候,本来想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找个教职。估计刚开始也就是助理教授之类。但是没想到,斯坦福拒绝她了,可能是因为她的科研经历还不够金光灿灿吧?这一下,小威哭惨了。原来还计划着和别人炫耀一下你看你还做博后呢我都当教授了,结果没机会炫耀了……但是哭归哭,这也算不上什么失败。更何况小威一向不拿失败当回事。失败又怎样,失败了再爬起来嘛,除死无大事。这一下小威想清楚了,自己可能还真的不适合现在就搞个教职。于是她拒绝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教职。这也算是破釜沉舟了。“当时,我只要做教授的风光,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小威当时如是说。于是小威又重整旗鼓,投到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后。在朱棣文的实验室她突然180度大转弯跑到了生物领域。小威在回顾这一转折时说,当时自己是“想做点新的东西”,朱棣文问她要不要做生物,她就说“Why not?”。此后三年,小威从对生物一无所知到能熟练地做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但是头两年她也啥结果都没做出来。一时的默默无闻不代表不会一鸣惊人。小威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经常会给朱棣文提出很多自以为很牛逼的想法。结果就是被导师深刻地打击……这给小威养成了一个习惯,以后每当有一个想法,脑袋里就会蹦出朱棣文当年那深邃的眼神……当然,这些经历并非一无是处。正是这样从物理跳到生物的经历让小威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三、 业精于勤荒于嬉

结束自己的博士后生涯之后,她收到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7所大学的邀请。而庄小威选择了国人熟知的哈佛大学。(一股王霸之气暴露无遗)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不过这个题目显然比较有难度,她不像其他人刚当教授的时候先拿几个软柿子捏捏用点容易做的课题稳固自己的位置,一上来就做的特别难的题目。这导致她一开始的两年又特别不顺,基金申请不了,没钱没人,再勇敢的花木兰也会哭鼻子的。但是,只能说天道酬勤。只要坚持不懈,相信总是会有收获的。终于,小威不仅获得了实验结果,而且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垂青,成为当年获奖者里最年轻的一位,还有50万美金哦。小威的工作不可谓不重要。正如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小威的工作也是将显微镜的最大观察限度放大到了分子级别。小威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病毒感染细胞全过程的人。至于小威为何没得诺贝尔奖,究其原因,如果不以阴谋论将问题归结为性别的话,那么大概是因为小威的工作确实并非这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虽然重要,但是,不是创始者。小威就吃亏在这。34岁。仅仅34岁,小威就获得了哈佛正教授的地位,而且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她是怎么做到的?是靠拼爹吗?是靠拼导师吗?都不是。在哈佛的每一天她都是从早上十点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全年无休,从来没有周末这一说。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可见,学霸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也许也没什么超人的本领。他们唯一与常人不同的能力,就是专心致志地勤奋。人生苦短,如果能把短暂的一生都用在一件事上,那么就算不成功,也不会多么失败。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用三个词形容小威的话,我会选择这三个。现在的小威已经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了,而今年她仅仅才42岁。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她的一生才刚刚开始。而她也当得起无冕之王这四个字。那么,你呢?

参考网址:

科学网—庄小威:独立研究者的道路

中国科大报》551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庄小威校友与新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是张首晟。

他和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关系特别近了。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美国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12年获得狄拉克奖。2014年获美国富兰克林奖获得这些奖的人是谁你造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张首晟。多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会得诺奖的他,得诺奖大概只是时间问题。但愿不是像村上春树那样一辈子陪太子读书。

一、阁楼里的少年

1963年,张首晟出生在上海。那时还没开始文革,但是66年开始的文革也让他的学上的有一搭没一搭,喧闹宽敞的黄浦江边,却放不下一张书桌。没办法,他只能躲到阁楼里去。白天就在学校看着各种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只有晚上回家以后时间才是他的。或者说,是属于他家阁楼的。似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类似阁楼的奇妙地方。张首晟在阁楼里发现了他爷爷的大学毕业证书,还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书,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那个年代,读书是没用的,甚至是危险的。爱读书的孩子有可能会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还好张首晟有个阁楼。他的童年就都放在了阁楼里,放在了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书本里。读书,有时候只是一种本能。只有自由而无限制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不过因为他爱看书,也有了一些麻烦。一些同学很喜欢捉弄这个“书呆子”,他的父母虽然曾经都是工程师,现在却不得不做起工人的活来,没人能保护被同学欺负的小首晟。这更加让小首晟躲进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躲进那充满了奇妙的阁楼里。1976年,转眼小首晟已经13岁。阁楼外面的世界已经换了一个天,新鲜有趣的信息和物质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唯独漏下了小首晟。这一年,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一应俱全。就靠这套书,两年后的1978年他居然就通过了高考。当然,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这一年他才15岁。后来张首晟说:“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有关。”那次高考,允许初中生参加,每个区只有10个名额。这让阁楼少年蠢蠢欲动。他曾说:“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对大学有着生动的描写,我从小就非常盼望大学生活。虽然我是初中生,但当时的环境下,高中生也不比我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还是有些信心的。”但是如果通不过,那就没机会上高中了。这是张首晟人生里的第一次冒险。经过激烈的讨论,他的爸妈同意了他。就这样,一不小心,高考后他就进入了他爷爷曾经待过的地方,复旦大学。那年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张首晟。不得不说,张首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天才”。

二、没上过高中的大学生

在复旦,他只上了一年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高考成绩非常优秀,一进学校就已经被内定成了赴德国留学的人选。其实并非生活处处靠关系不是吗?进大学时他选择了物理系。这是因为,“初中时,在很封闭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他们的榜样力量。”足可见,能够引导少年学科学的,并非是那些知识,而是那些人。当然,此时张首晟还不知道,他以后会与杨振宁有一场非凡的缘分。11号楼303室,室友8人。张首晟就在这个逼仄的环境里,继续他如饥似渴的读书生涯。当然,周围的人也是如此。正如他所说,“在初中的时候,由于喜欢读书,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我一直感觉很孤单。来到复旦之后,大家都如饥似渴地读书,有了很多的好朋友。”内向的张首晟逐渐开始变外向,第二学期班主任就把他忽悠到了同济去上德语培训。一年之后的1980年,没有高中文凭也没大学文凭的张首晟就这样踏上了赶赴德国的旅程。当张首晟到达西柏林时,柏林墙还立着。东边的柏林大学有一些师生为了自由而翻墙来到西柏林,建立了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果然不愧自己的名字,校训都是“真实,公平,自由”。张首晟这一年才17岁,在自由大学里他可没让自己完全自由,勤奋的他仅仅花了三年就完成了规定五年的学制,但是学成之后的张首晟,还是有些迷惘。在柏林自由大学他学的是理论物理,就是李政道杨振宁的专业。但是临近毕业,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理论物理的就业面太窄了。“本来我还挺有信心的,但同学之间的担忧对我产生了影响,1981年左右,我开始想到前途问题。”当年暑假,为了放松一下忧虑的情绪,他搭便车旅行了德国一圈。这场如骑士一般的浪漫旅行对张首晟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偶然的机会,他到了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旁边有一块墓地,里面埋葬了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最为奇特的是,每个人的墓碑上都没有墓志铭,只有一个他生前发现的公式。比如海森堡的墓碑上是测不准原理,玻恩的墓碑上是波函数,奥托哈恩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应公式。“一个朴素的墓碑,一个简单而普适的公式,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从此之后,我决定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物理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几个墓碑震撼了年轻的张首晟,从此张首晟就下定决心要走科研之路。“这辈子要留下什么?”留下一道公式也就足够了。

三、不是杨振宁继承者的弟子

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的时候,张首晟把大统一理论当成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因为这是爱因斯坦努力一生的事业,也是杨振宁的领域。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杨振宁的弟子时,杨振宁却不支持他的想法。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先生推荐张首晟去搞凝聚态物理。理由是这玩意方兴未艾,发展特别快,很适合年轻人去搞一搞。而这并非杨振宁的领域。虽然最初大惑不解,但是张首晟还是去做了。1987年,在孤身出国7年后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并没有立刻去申请教职,而是到了IBM做高级研究员。此时他在半导体领域已经深耕多年,颇有建树,也受到了当时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的朱棣文赏识。于是随后1993年他就到了斯坦福,1996年年仅33岁的张首晟就被评为了斯坦福终身教授。2006年,张首晟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何谓拓扑绝缘体?简单的说,首先它是个绝缘体,整体是不导电的。但是在这个物体的边缘或者表面,总是有一些会导电的区域。这种边缘导电特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由于其中不同运动方向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通过电子的自旋就可以传递信息。这样说还是很麻烦,总之你知道很复杂很高精尖很给力就行了。在此之前首先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当然这也是张首晟首先预测存在的。要理解这个理论就更难了,你首先要理解霍尔效应,再理解量子霍尔效应,等等……总之你知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不需要量子霍尔效应的低温和强磁场,所以省电省地方,只要能实际运用就可以让我们的电子设备比如电脑手机更小巧耗电更少散热更少,于是这理论就很牛逼。(外行,有错请指出)总之,因为这两项理论发现,张首晟在2010年拿到了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奖,2012年拿到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和狄拉克奖,今年又拿到了美国的富兰克林奖,按照规律,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都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会不会延续这个神话呢?

四、不是穷教书匠的投资人

牛仔很忙,张首晟也很忙。他不仅仅搞科研牛逼,当老师也牛逼,他的学生早就散布全世界了,当上教授的也不乏其人。并且,他也不是个穷教书匠了。在斯坦福,他不但是教授,还联合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在斯坦福担任创业导师,更是天使投资人,曾经成功投资就多家创业公司。2013年又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创立了丹华资本,专注于投资斯坦福背景的公司。有人说,献身科学研究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耐得住一生一事无成。张首晟的今天,不缺钱,不缺事业,也不寂寞。今年的张首晟不过50岁。只要他能活到80,他就还有30年去等待诺贝尔。虽然他是美籍,但是如果他能得奖就是建国后出生有中国教育背景的第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了。哦对了。他似乎还信基督教。其实这也没什么。谁说科学家不能信教?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抚慰人心灵的工具罢了。当然,不要只看他的美籍身份。一个国籍并不能改变什么。他还是清华大学的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呢。张首晟曾说,“对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随一生”。灵感来自什么?来自你日常的积淀,还有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仅仅有积淀而没有好奇心想象力,那么也不会有灵感。杨振宁曾经告诉张首晟,“诗歌追求的境界是用两句话将复杂的感情说清楚,科学也是追求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描写大自然的所有万千现象。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F=ma’、‘E=MC2’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书本上你只能学到知识,你不能学到好奇心想象力还有艺术和科学想通的想法。想创新,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创新就是敢为天下先。张首晟,50岁的人,依然是当年的那个阁楼少年。因为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始终保持着如少年般旺盛的好奇心。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看了张首晟的故事,你有木有获得什么启发呢?如果给你同样的机会,你能否做到他同样的成就呢?谁知道呢。

参考网址:

抗战时代生活史.pdf_免费高速下载

张首晟谈拓扑绝缘体:将信息社会带向更高层次

科学网—华人科学家张首晟获2012年狄拉克奖

“千人”张首晟:二十师从杨振宁

科学网—华人科学家张首晟获“欧洲物理奖”

张首晟获2013年“基础物理学奖”

张首晟获富兰克林奖

科学网—访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让信息高速公路通到芯片最底层

张首晟_百度百科

2个物理学家的风投史:神童张首晟第一性原理做VC_顶尖财经网

复旦张首晟—

2个物理学家的创业风投史:神童张首晟


声明:
文章标题:两位距离诺奖很近的华人
文章作者:h3h3da
文章链接:https://www.liucunzhan.com/p/da8b3969-8727-41e4-b587-675800365818
文章版权属本博主所有,有问题或者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欢迎转载、引用,但请标明作者和原文地址,谢谢。


喜欢,就支持我一下吧~